言情小说网 > 大宋传奇 > 第47章 ?47反奸计

第47章 ?47反奸计


未离海底千山暗,

        才到中天万国明。

        就在李煜登基的前一年,赵匡胤黄袍加身当了皇帝,北宋建立。

        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,又赖众将兵力,助而成禅,北代西征,混归一统,所有宇内霸主、伪主皆臣降称服,四方莫不奉正朔天王。值宋太祖万寿圣诞佳辰,诸家王子、王孙、各勋戚、文武大小臣家,悉皆备办许多礼物、珍仪,于五更之初,便佩玉登车,纷纷趋跄寝道入觐,颂唱华封三祝,又有外省边疆众文武员,俱有贡礼回朝上寿,并诸外国及附属归命候王,亦莫不挟狼圭梯山航海而至,以朝敬中土圣主。太祖于庭殿中受献,只见许多珍仪过丰,一一盛陈。旨下慰劳诸臣。传诏毕,龙颜雾,是日少不免鹿鸣赐宴,各王侯文武大小臣子百官均颁赐,畅叙乐饮于殿中。一番庆闹,君臣共乐。

        酒至三巡,宋太祖徐徐而言曰:“今寡人五旬寿纪,悉当众卿文武、诸邦、边隅土宇之臣,贡献隆仪之盛回朝庆祝,足见内外远近之臣爱戴恭诚。惟南唐李煜以一隅之地藐视寡人,也不来朝祝叙,众卿以为如何处之乎?”

        却说南唐自李煜即位以来,都充斥着一种悲观颓丧的气氛,江河日益颓废,加之词人李煜身上所散发出的忧郁文人气质,都无一不昭示着南唐的覆灭,虽然即位之初,为重振人心、确立威信,李煜重用旧臣,稳定高层重心,在经济、政治、军事也做过努力,但是收效甚微。

        实际上,作为南唐后主,李煜已算是一个亡国之君,尊奉宋廷,经过几代帝王的苟延残喘,南唐只是在宋廷掌控下的一个小小的区域,不足以引起重视,势力很衰落,李煜不得不依靠宋廷,在位期间,殷勤侍奉宋朝,除了岁贡外,每逢宋廷用兵或有重大活动,也进礼以示支持和祝贺,并多次派遣使者陈说臣服之意。登基后,沿用北宋年号,每次会见北宋使者都换龙袍为紫袍。

        李煜与小周后大婚的时候,搞了一个大赦天下的仪式。赵匡胤非常恼怒:一个小小的附属国,谁给你权力让你大赦天下?李煜马上上表承认错误,并且进贡金银珠宝,自请把南唐国主的称号改为“江南国主”。

        他后来还自降礼仪待遇,下的诏书不叫“诏”,而改为王叫的“教”;他拆下宫廷屋脊两旁的象征帝王威严的鸱吻,那些封了王的弟弟也都改封为公,他甚至请求赵匡胤对他直呼其名。

        他幻想用这种低到尘埃的态度打动赵匡胤,希望不给他发兵的理由。只要南唐不在他的手里亡国,他就拖一天是一天,至少对得起祖宗和百姓。

        可是没有家国天下情怀的李煜不会明白,心系家国天下的赵匡胤怎么会把顺从作为阻碍统一的理由。赵匡胤知道,南唐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,李煜又专心“事大”,从来不给自己惹麻烦,因此,他乐得给李煜卖个人情,让他开开心心享受几年“佳人舞点金钗溜,酒恶时拈花蕊嗅,别殿遥闻箫鼓奏”的醉生梦死般的生活。

        然而,当华夏版图上的群雄越来越少时,李煜的好日子也就不长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江南对于大宋的战略意义太大了。首先从安全上,日后能否从容对阵契丹北汉,江南的地位举足轻重。倘若宋辽开战,李煜真的在大宋背后来一手偷袭寿州,宋军被逼得两线作战,北伐就可能功败垂成。

        其次,从经济上,江南虽然严重衰退,但尚未崩溃。自唐朝以来,江南地区就是一座大粮仓,且不要说供应北伐的粮饷,就是顺着运河运到开封的粮食,能解决多少人的吃饭问题?这样一片大好疆土,留在治国无能的李煜手里,根本作践了天下粮仓的美名;何况为了削弱江南国力,大宋又不得不对其采取经济制裁。时间拖得越久,江南的经济衰退越严重。对于大宋而言,不如早早收回为妙。

        再次,从文化上,江南是文化圣地。李煜的朝廷里,从已经离世的冯延巳、韩熙载,到还活着的徐铉、徐锴、顾闳中,尤其是李煜本人,个个精通经史子集、琴棋书画。这样的人留在江南做官,不一定能把当地治好;但如果让他们做顾问,修史校书,可谓得其所用。

        最重要的是政治上。自战国以来,大一统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,而且,两百年的战火纷飞,最遭殃的还是老百姓。百姓都渴求着全国统一,渴求过上太平安稳的日子。江南,注定没有存身的理由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,收复江南不是问题,如何收复才是问题。

        开宝五年(972年)二月,江南入春已半。别致雅静的金陵宫城里,绿草繁盛,落梅如雪,水暖凝香,蜂蝶正忙。花香深处,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宫人们也在忙碌着。只见一双双纤纤细手扶花而起,正将各色的花枝,插遍了金陵玉府。

        在南唐的皇宫里,梁栋窗壁,柱拱阶砌,都有插花的隔筒。每年春季,李煜都会命宫人折下新艳的花枝,插满宫中的隔筒。远远望去,凌空绽香,万芳斗艳,仿若仙园,真不知是人在花中,还是花在人畔。

        这幅诗画,李煜名之曰“锦洞天”。洞天深处,笙箫曲悦,木笛悠扬,一朵金黄色的莲花迎歌绽放。金莲高六尺,坠以璎珞,饰以琉璃;又有轻带当风,细绸萦绕,看那金莲好似浮于薄纱之上。在金莲的中心,品色瑞莲香蕊吐露,娇艳而出。一支纤细娇嫩的玉足,缠着薄如蝉翼的纱帛,一弓一挑,一颦一蹙,宛若朦胧月色下轻盈灵动的少女。

        这少女名叫窅娘,是李煜最为宠爱的宫人之一。此刻,莲花上的她婀娜多姿,真真是“凌波微步,罗袜生尘”,仿佛仙霞初露云端,又似花容掩蔽明月。难怪南唐名臣唐镐有诗赞曰:“莲中花更好,云里月长新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据说是第一个缠足的女人

        中国女子缠足之风究竟源于何时已不可考。最早的传说可以追溯到大禹治水时,娶足小的狐狸精涂山氏女为妻;又说商纣王的爱妃妲己亦是狐狸幻化,但因道行不够,双足未能变得人形,因此就用布帛裹了起来。因其"三千宠爱于一身",宫中女子遂纷纷"东施效颦"地将脚统统缠住。

        当然这是民间传说,多为牵强附会。最常见的说法是,南唐后主李煜有宫女窅娘,美丽多才、纤丽善舞,后主为其制作了高六尺的金莲台,饰以珍宝,网带璎珞,中作品色瑞莲。令窅娘帛缠足,使脚纤小屈上作新月状,再着素袜于莲花台上翩翩起舞、回旋有凌云之态,引得宫中女人竞相仿效。此风后又从宫内传入民间,被认为是女子缠足之始。此时缠足,追求的是细窄,而不是小。

        后人苏轼有《菩萨蛮》词写道:"纤妙说应难,须从掌上看";辛弃疾有《菩萨蛮》词:"淡黄弓样鞋儿小,腰肢只怕风吹倒"。经过彼时的"文坛巨擘"们生动描写与大肆鼓吹、摇旗呐喊,引发了男性对缠足之美的追捧膜拜与女性的模仿实践。

        待满清入关鼎定中原后,清朝统治者按其满洲习俗要求:"男子剃头留辫,女子放足"。汉儿们老老实实地执行了剃发易服,而女子却将"缠足"当成了"保卫汉家传统文化"的底线,拒不执行,甚至还变本加厉,缠足之风屡禁不止,因此才有了"男降女不服"的说法。我一直弄不懂此事的逻辑,缠足怎么就是保卫汉家的传统文化?

        这些都是后话,却说当时李煜看醉了,这座南唐国主的寝宫名叫武德殿,平定祸乱,乃曰“武德”,这曾是大唐皇帝李渊的开国年号,如今“武德”的殿名与窅娘的舞姿是如此的格格不入;甚至连唐的国号也唐突了江南的秀色可餐。

        却说南唐有位骁勇善战的虎将,名叫林仁肇,他身材魁梧,膂力超群,胸前刺有猛虎图案,人称“林虎子”。此人行伍出身,虽为名将,却能与士卒均食同服,和衷共济,在军中颇孚众望。

        林仁肇虽然在后世是以南唐大将闻名的,但是他却不是土生土长的南唐人。他本是偏居一隅的闽国人,再确切点儿说,他是从建州(今福建建瓯)逆袭上位的闽(殷)国末代皇帝王延政的大将。可惜,也不知是北宋史官有意为之,还是闽国史官玩忽职守,这哥儿们的出生年月至今空白。一个让宋太祖不惜用下三烂诡计搞死的敌人,北宋史官怎么会喜欢呢?

        公元956年,随着后周世宗柴荣大举进攻南唐,李璟连吃败仗,不得不派鸿胪卿潘承祐到泉州、建州一带召募勇士能将。潘承祐作为当年闽国的吏部尚书,是一个直言敢谏的人,当然对闽国的人才库门清儿。于是他直接向李璟推荐了前永安节度使许文稹、静江指挥使陈德诚以及郑彦华、林仁肇等人。李璟立刻任命林仁肇为将军,命他再次猛虎出山,挟持风雷扑向盛气凌人的周军。

        当时,距离公元945年闽国灭国已经过去十一年了,林仁肇此时出山,闽国已经连渣渣都不剩了,故主王延政也早于公元951年过世了,他现在可以算是正儿八经的南唐人,为南唐效命义无反顾,就这样,赋闲多年的林仁肇重新披挂上阵

        公元956年,林仁肇率偏师杀向被后周大军重点进攻的寿州。当时,正值柴荣回京理政,留下大将李重进主持攻城任务。寿州守将刘仁赡利用这个难得的时间差,向周军南寨发起攻击,最终一举攻下南寨,给了风头正盛的周军当头一棒。在这个过程中,林仁肇及时把握住了战机,给了刘仁赡有利的配合。可惜,他手下兵微将寡,否则李重进这位皇亲国戚有可能提前下课。

        在寿州给了周军一次漂亮的打击后,林仁肇又移师濠州(今安徽凤阳),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,他率领为数不多的手下,对濠州水寨发动了突然袭击。寨中的周军何曾想到,有人敢在此时冒险前来捋自己的虎须,顿时毛了,乱成一团,结果,让林仁肇好好地立了个大功。林仁肇的两次进袭,让屡战屡败的南唐君臣重新认识到再作冯妇的林虎子仍然宝刀未老。李璟觉得这次总算捡到宝了,可以借此提振一下南唐军民的士气,就下令擢升林仁肇为淮南屯营应援使。

        当年八月,周军在正阳建成浮桥,彻底挡住了南唐水上援军的进路。与此同时,林仁肇也盯上了周军重兵防护的浮桥。林仁肇认为与其在寿州城下与强大的周军死磕,不如奇袭正阳浮桥,逼迫周军回援。于是,他顾不上等待如同老牛一样爬行的唐军主力(为啥走得慢,主要是以监军陈觉为首的唐军主将大都畏敌不前),率领所部一路疾进,直抵浮桥左近。林仁肇稍事休整后,就率先向驻守浮桥的周军发起了进攻。周军对浮桥相当重视,派出大将张永德率领重兵防守。张永德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女婿,妥妥的驸马爷。见林虎子不要命地带队杀来,张永德立刻命令周军做好防守反击的准备。林仁肇狠起来真如猛虎下山一般,依托浮桥的周军军阵瞬间被冲得七零八落。幸好,张永德看出周军人少,就派出得力战将约束住败军,从侧翼反击唐军。这下,唐军随时可能陷入腹背受敌的险境,林仁肇只好命令唐军先撤。为了掩护大军后撤,他往返多次冲杀,才将唐军一一救出。张永德记挂浮桥安危,也不敢追击过远。退到安全地带后,林仁肇仍不死心。他深知只要毁掉浮桥,周军必然陷入混乱,唐军士气也会提升,到时候鹿死谁手尚未可知?可是,张永德在自己那么不要命的攻击下仍能挺住,自己拿他也没有啥办法?总不能在这个前不着村,后不着店的破地方干耗着吧,周军耗得起,自己可耗不起啊?思来想去,林仁肇想起了老战友陈诲率领敢死队击破吴越军的故事,决定照方抓药。于是,他亲自挑选出一千敢死之士,用紧急搜罗来的小船满载着各种易燃物,冒死接近浮桥,然后乘风放火,以便彻底烧断浮桥。起先一切都进行很好,头上钉有长钉的小船眼看就要靠上浮桥了,在周军密集箭雨中九死一生的敢死队员们已经点燃了船上的柴火,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了,桥上的周军明显有些慌乱,如果不是张永德提着宝剑压阵,估计都要开跑了。可惜,林仁肇毕竟不是诸葛妖人,没有算准风向。结果,就在小船撞上浮桥的最后时刻,风向陡变,大部分小船被突起的大风吹离了浮桥,剩下的则被桥上的周军及时用长长的铁杆竹杖撑得离浮桥越来越远。这下,所剩不多的唐军敢死队员彻底绝望了,他们纷纷跳入水中向岸上游去。结果又有些队员在这个过程中被周军箭矢射杀,最后成功上岸逃脱的寥寥无几。看到唐军敢死队败了,张永德留下少量部队守桥,率领大队向在不远处等待敢死队消息的唐军杀去。

        林仁肇看到敢死队员绝望得跳水而亡,不禁虎目含泪。此时的他知道,张永德绝对不会放过乘胜攻击的机会,自己没有时间悲伤。于是,林仁肇抹了一把眼泪,转身命令诸军迅速脱离战场。然后,他不顾亲随劝说,单枪匹马为大军殿后。此时,周军的箭矢不要钱似地向他射来,林仁肇挥动长枪,将这些致命的箭矢挡落。张永德远远看到如一尊战神般挡在周军面前的林仁肇,不禁惺惺相惜道:"唐国有此能人,不可轻敌!"于是,他下令周军见好就收。此后,他将此事通告全军,林仁肇的英勇事迹像风一样传到了同样以勇武闻名的赵匡胤耳中,这让他颇为心动,很渴望能够与之一战。然而,此后的南唐一败再败,李璟无奈只得向后周割地求和,赵匡胤也就没机会与林仁肇放马一搏咯。李璟虽败,却还不算太糊涂。他并没有因为林仁肇没有毁掉浮桥而责怪他,反而录其战功,擢升林仁肇为治润州(今江苏镇江)的镇海军节度使,不久又改镇武昌。贰臣林仁肇恢复工作后仅仅一年,就当上了大镇节帅,心中对李璟的感激可想而知。

        此后多年,中原换了天子,南唐也换了国主赵官家很好地扛起了后周的大旗,将统一大业搞得如火如荼。而接替李璟的李煜除了填词的功夫超过乃父外,别的一无是处。最可怕的是,隔壁老赵"抓生产,促统一"都搞得那么直白了,词帝还忙着欣赏窅娘的步步金莲,根本不肯做好战守准备。在他心中,始终认为只要自己不得罪赵官家,赵官家应该也没功夫搭理自己吧。如此天真的皇帝,你非要让他读懂赵官家首创的名言"卧榻之侧,岂容他人酣睡"真的很难!偏偏林仁肇读懂了,知道南唐"战亦死,不战亦死",所以,他一面苦练军队,一面上书李大才子:"淮南(此时的淮南已被割让给后周,在赵匡胤代周后,忠于后周的李重进凭借淮南起兵反赵,兵败被杀后,宋军进驻淮南)兵力较弱,宋国又连年用兵,先后平定西蜀、荆湖、岭南,千里奔波,士卒劳累,这正是可乘之机。陛下只要给臣数万兵马,臣就能夺回淮南。只要我们守住淮南故地,一来可保金陵无虞,二来可以和北方政权联合夹击宋国,这样宋国也就不敢兴兵灭唐了。陛下如果担心宋国问罪,可以对外宣称是臣起兵反叛。此战臣若成功,淮南归唐所有;臣若兵败,陛下可灭我满门向宋谢罪,以示陛下并不知情。"多体贴的臣子啊,居然连善后的办法都替主子想好了,古往今来的忠臣恐怕也无出其右吧。说句公道话,林仁肇的计谋如果是上奏李璟的话,多半会被采纳。李璟不是强者,但也不会轻易认怂,如果有机会收复故土,他不会拒绝的。可惜,林仁肇这次面对的是温柔乡里长大的词帝李煜,让他去面对宋国的问罪,想想就不靠谱。果然,李煜看到这封情真意切的上书后,惊道:"你千万不要胡说,这会连累到国家的!"说完,又觉得把林仁肇留在武昌直面宋军还是不放心,万一哪天他故意擦枪走火怎么办?越想越怕的李煜干脆改任林仁肇为南都(今江西南昌)留守、南昌尹,让他离宋唐前线远远的。可怜,林仁肇一片丹心换来的竟然是李后主的心惊肉跳,怎能不让人苦恼?不过,林仁肇当过十多年隐士,是能耐得住寂寞的,大不了就再等几年吧,也许自家的主公能够缓过味来呢?可是,后来的事实证明,林仁肇的上书如果只是让李煜心惊肉跳,其实还算好的。因为,林仁肇的舍身报国引发了更加可怕的不良后果。时刻关注南唐动静的赵匡胤知道了林仁肇的上书内容,不禁冷汗直冒。这个林虎子也太虎了,怎么连这样的事都敢做?如果这事做成了的话,自己要想灭掉南唐,恐怕又会止步于寿州城下了。甚至,南唐军一旦逆袭成功,天下之事未可易量,谁知道会出现啥变数?再加上,林仁肇虽出身行伍,位列将帅,却仍能与士卒同甘共苦,因此深得军心,士卒乐意为之效命。赵匡胤对这个对手了解得越多,就越是担心他成为自己统一天下的大敌,决定要认真对待。想到这儿,一时顾不上灭唐的赵大官家本着下雨天打孩子,闲着也是闲着的心态,开始着手设计除掉林仁肇。一天,一个在南昌潜伏多年的宋军探子头目摸到了南昌城中某画师的家中,二话不说就掏出大把银子道:"听说你擅长人物肖像,我想请你给林大帅画像!"画师愕然,刚要推辞。头目一挥手,几个手下冲进来,亮出兵器指着画师说:"先生莫怪,我们也是奉令行事,只要先生画得好,刚才的钱只是定金。事后还有重谢!不过,咱们丑话说在前面,如果先生不能完成任务的话,那么我们也会受罚。当然,在我们受罚之前,也不会让先生好过的!"画师知道上了贼船,只得答应。那头目派人送画师到便于观察林仁肇的地方,同时,又派人将画师的家人带走看押。数月后,汴京城中,赵匡胤召见前来进贡方物的南唐郑王李从善(此时已降封楚国公),大家谈得很开心。然后就是赐酒,君臣尽欢(李从善是大宋属国宗室,对赵匡胤亦称臣,亦可谓君臣)。赵大官家难得开心一次,不免喝得有点高了,就提议带李从善在宫中转转,让李从善比较一下,宋唐宫廷的不同。李从善不敢拒绝,只得唯唯跟从,小心伺候。赵匡胤那天也不知咋就兴致那么高,领着李从善在宋宫中转了很久,终于来到了一间宫中密室。密室前的禁卫刚要上前阻拦,却发现带头的竟然是皇帝,赶忙行礼。赵匡胤爽朗地说:"尔等看守此地,辛苦了,今天朕带楚国公来这里参观一下,让他见识一下大宋天威!哈哈~~"话里话外,透着无比自豪的优越感。禁卫只得打开室门,李从善见赵匡胤如此,也不好说什么。再说有机会看一看大宋的秘密,也可为南唐立个大功,免得人家说皇族成员都是一群只会吃白饭的窝囊废。于是,李从善随着赵匡胤进入室中。只见里面挂着各种地图,有的见过,有的根本不知所云。另外,室中还有一些人的挂像,画得非常逼真,李从善也是有的见过,有的从没见过。不过,艺术修养不错的李从善在画像中猛然看到一张熟脸,不禁愣住了。怎么会是他?看到李从善停在一张画像前不走,赵匡胤打着酒嗝走过来,对着一脸惊愕的李从善说:"楚国公对此画像眼熟吧,这可是你们的林大帅派人送来的见面礼!朕很喜欢,就让人挂在此处了!噢~~对了,朕前天还让人给林大帅准备了府第。哎~~,楚国公,你怎么不走了,到那边,朕给你讲讲朕的打算~~"说完,赵匡胤一把拉起李从善。之后的李从善满脑子都是林仁肇的画像。虽然赵大官家没说林仁肇是否归顺,但是人家把画像都送来了,到底是何居心还不是明摆着吗?不行,这可是天大秘密,我一定得通知国主兄弟,让他早做打算。有人说,后世的外交家,前世为战国时期的纵横家。其实太高看他们了,外交家怎么能比得上那些"一怒则诸侯惧,一息则天下安"的纵横家,至少李从善就没这个本事,赵匡胤这个漏洞颇多的小把戏就将他骗得团团转。看来,他永远只是个不错的求饶专家!就这样,赵匡胤密室里有林仁肇亲自送来画像的消息,迅速传到了李煜的耳朵里。李煜闻讯后大惊,联系到此前林仁肇所献夺取淮南之策,觉得哪有那么高尚的臣子,林仁肇一定是想借机生事,一方面给宋皇送上讨伐南唐的借口,一方面借机掌控更多军队。李煜越想越有理,立刻召来军方大佬皇甫继勋和朱令赟商量对策。这两货都算是官宦子弟,本事不大,妒忌心却不小,对于林仁肇一战功成当上节度使非常看不惯:自己有那么好的家世还干了多年才当上节帅的,凭什么他一个贰臣只用了一年时间就上位呢?如今,这两货听到国主说出对林仁肇的猜疑,那还说啥?反正当时的人们都没看过《三国演义》,不知道其中有"蒋干盗书"的桥段。再说,即便看过,也不妨碍整死这个与大家格格不入的林仁肇啊(他那么忠诚为国,不是反衬出我等无能吗)?就这样,李煜君臣越聊越觉得林仁肇可疑,实在该杀,于是,又迅速就如何处理好一个节帅死后的乱摊子达成一致,然后,一位公公就带着圣旨出发了。几天后,莫名其妙的林仁肇被召入金陵,然后就是一杯宫中的顶级鸩酒,仅供林大帅本人品鉴!看着府外密密匝匝的禁卫,林仁肇知道自己的大限已到,对南唐的无限忠诚最后换来的竟是这样的结果,还能怎样呢?千古艰难唯一死,希望自己这一死能够报答李璟的知遇之恩吧!这一年是公元972年。

        李煜即位后,林仁肇继续留任。当北宋灭掉南汉尚未班师回朝时,他曾上疏李煜,恳请“独对”。这次单独的面奏,既是献策,又是请命。林仁肇虔诚地向李煜提出,趁北宋连年出兵,平后蜀、取南汉,千里征战,淮南防务空虚,他愿率领精兵数万渡江北伐,先立足寿州,发动北宋统治下的南唐民众征集粮秣,收复淮南各州,然后扩充兵马渡淮北上攻取汴梁。为了替李煜开脱“罪责”,他又请李煜待他起兵之日,先将其眷属佯装拘捕下狱,然后再向赵匡胤上表指控林仁肇窃兵叛乱。如此办理,李煜则可进可退。事成,君臣家国均可受益;事败,林仁肇甘愿蒙受杀身灭族之冤,借以说明李煜对北宋忠心不二。一言以蔽之,他誓用一腔碧血满门忠义代李煜受过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是何等的赤胆忠心啊,我以我血荐轩辕!李煜,有了这样的将士,你难道还不能奋起吗?

        奈何李煜二眉紧锁,踌躇不决,最后对林仁肇说:“爱卿用心良苦,朕已经有了主张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林仁肇夙负勇名,为江南诸将的翘楚,宋太祖亦闻他骁悍,未敢轻敌,但心中总不忘江南,屡思除去仁肇,以便进兵。

        听说林仁肇谋袭寿州,赵匡胤日夜难安,对他越发忌惮。不过,他打听到一个消息,江南的“军二代”皇甫继勋、朱令赟等人与林仁肇不和,时常跑到李煜面前说他坏话——林仁肇勾结大宋,要在江西自立为王。

        当年张永德、李重进互相拆台,李璟暗中挑拨离间。不过周世宗英明神武,坚决不上李璟的当。不过李璟的离间计能被周世宗看破,赵匡胤的离间计李煜未必识得。

        可巧开宝四年,李从善奉兄命赴汴入朝。太祖把从善留住,特赐广厦,授职泰宁军节度使。从善不好违命,只得函报李煜留京供职。

        李煜手疏驰请,求遣弟归,偏偏太祖不许,只诏称:“从善多才,朕将重用,当今南北一家,何分彼此,愿卿毋虑”等语。李煜也未识何因,常遣使至从善处探听消息。嗣是南北通使不绝于道。太祖即遣绘师同往,伪充使臣往见仁肇,将他面目形容窃绘而来。

        这年闰二月,赵匡胤突然带李从善来到一间屋子。只见屋子里悬挂着一幅人物画,那人身材魁梧,气宇轩昂。骤然见之,李从善大为惊讶。

        赵匡胤故意问道:“你看这画如何?”

        李从善似乎答非所问:“这画……好像是臣国的林仁肇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赵匡胤笑了,眼力不错,这图画的正是林仁肇。为得他一张肖像画,朕可没少花工夫。

        赵匡胤漫不经心地说:“仁肇就要归降大宋了,特以此画作为信物。”紧接着又指了指这间空荡荡的屋子,“朕准备将这间屋子赐给仁肇居住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从善闻言不知如何回答,但又须极力掩饰与克制惶恐之态,只好连说“陛下英明”。回到下榻之处,从善忙将这番对话写成密信,第二天派人专程送回金陵。

        现在看来,李从善也是个呆子。如此机密之事,赵匡胤为何毫不遮掩地对他说?当年群英会蒋干中计,周瑜假装醉酒。赵匡胤又没有喝酒。

        李煜接到密信,徘徊苦思犹豫不决,他不相信林仁肇真会背叛,又不能怀疑从善平白诬陷林仁肇。

        李煜对张洎百般信任,于是将从善的信拿给张洎看,再回想林仁肇率兵北伐的请求,自语道:“难道林仁肇讨要兵权,真是要勾结反叛?”【郭威、赵匡胤黄袍加身把人都搞怕了,也难怪李煜疑心】。

        张洎道:“人心隔肚皮,忠奸两不知。林仁肇一旦造反,后果不堪设想。孰重孰轻,望国主三思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李煜长叹一声,降下旨意,命张洎携天子诏书,赐林仁肇鸠毒自尽。

        张洎奉后主李煜诏书,在林仁肇府上赐鸠毒。张洎读诏曰:

        “南都留守、兵马督招讨、水军都督林仁肇,图谋不轨卖主求荣,勾结赵宋意欲谋反。当初背闽归唐,如今又卖唐降宋。念昔日军功罢免官职,赐御酒自裁。钦此!”

        林仁肇听到圣旨如五雷轰顶,跪地高呼:“仁肇何罪?天眼何在!”

        张洎道:“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,林将军饮酒上路吧,在下为你送行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林仁肇接过毒酒,失声哭道:“水不止可滔天,火不熄则燎原。祈望国主早日出兵!仁肇只恨不能亲临大战之日。”言罢将毒酒一饮而尽。

        张洎见林仁肇将毒酒饮下拂袖而走。林仁肇顿时药力发作声声叫苦。家丁闻声即忙入室惊问:“老爷为何这般痛苦?”

        林仁肇道:“国主赐我毒酒,速告知潘佑先生。”言罢即亡。

        中书舍人、散骑常侍潘佑得知林仁肇被赐死,心中惊异万分,即刻往宫中进见国主。

        和李煜的其他文友不同的是,潘佑虽然也写诗填词,却把主要精力放在撰写诏令文告上。李煜在位期间的重要诏令文告基本都出自他的手笔。他早在李煜做太子时就开始追随李煜,以才华过人称雄于一时,颇得李煜的器重。潘佑生性刚直,从不逢迎李煜。他对李煜沉溺声色的恶习一有机会便加以劝谏。

        却说张洎赐死林仁肇,回到宫中复命。李煜得知林仁肇已死,长舒一口气,叹道:“奸党被诛,全是张卿之功,朕当重赏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张洎满面喜悦,正磕头谢恩,偏巧潘佑入宫求见。潘佑伏地问道:“敢问国主,林仁肇法犯何律,罪该哪条,竟被毒药赐死?”

        李煜诗词歌赋出口成章,论起春秋大义却是嘟嘟囔囔无言以对。张洎言道:“林仁肇画像悬于大宋宫室,必与赵匡胤有所勾结,所以赐鸠毒自裁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潘佑心中震怒,暗想国主不识诡计,臣子难道还能忠奸不明?当时北宋正攻打南汉,潘佑不理张洎,对李煜奏道:“臣请陛下即刻选定兵马都督,速救南汉之急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李煜敷衍答道:“救南汉事关重大,待明日早朝再议。”潘佑无奈,只得次日早朝。

        李煜日吟诗词久不早朝。潘佑急国家之患,一连上了七道奏章,李煜大赞奏章词句精彩,却无心所奏之事。潘佑忧愤至极,拟下第八道奏章:

        “三军可夺帅也,匹夫不可夺志。臣乃者继上表章,凡数万言。词穷理尽,忠邪洞分。陛下力蔽奸邪,曲容谄伪。遂使家国堙堙(yin),如日将暮。古有桀纣孙皓者,破国亡家,自已而作,尚为千古所笑。今陛下忠奸不分败乱国家,不及桀纣孙皓远矣。臣终不能与奸臣杂处事亡国之主。陛下必以臣为罪,则请赐诛戮,以谢中外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李后主生性优柔,看罢这本奏章,竟将奏章怒摔桌案之上。

        偏巧冯延鲁、张洎两个臣子正在一旁陪后主赏诗,见李煜大怒,冯延鲁赶忙取过奏章,张洎也凑上跟前。二臣读罢,张洎道:“这还了得,言词激讦,诋毁朝纲,真是个无君无父的疯癫狂生,请治潘佑欺君之罪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冯延鲁赶忙附和道:“张大人所言极是,潘佑诽谤中伤欺君罔上,不可轻饶!”

        李煜听两人挑拨果然生气,派人去抓潘佑。谁知潘佑不等他来抓,直接就在家里面自杀了。终年三十六。

        李煜听说后悔得吃不下饭,给潘佑家发了优厚的抚恤金,还专门为他写文章悼念。

        潘佑自杀之后,琼林光庆使、检校太保廖居素又犯颜直谏,希望李煜能悬崖勒马,苦海回头。令他极为失望的是,他的上疏呈进内廷后,竟如泥牛入海。无人理睬。他由失望而绝望,便穿上上朝衣冠,闭门绝食而死。留下绝命词云:“吾之死,不忍见国破主辱也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潘佑、廖居索的相继自杀,使忠良之臣看到李煜已病入膏肓,只好与他分道扬镳,李煜已处于众叛亲离、四面楚歌之中。

        听到林仁肇的死讯,南唐托孤重臣陈乔痛不欲生。陈乔一直很赏识和器重林仁肇,常说:"若使林仁肇在外带兵,我在中央掌握朝政,那么大唐虽然国土狭小,宋国也难以图灭。"及至林仁肇冤死后,陈乔叹道:"国家到了如此地步,还要杀害忠臣,真不知道我最终会死在什么地方?"

        遨游了气象万千的文学、艺术的大海之后,再看看风雨飘摇的现实,李煜自知大厦将倾,回天无力,便干脆不再研讨富国强兵之道,一方面对北宋逆来顺受,百依百顺;另一方面则荒唐地到佛教中寻求庇护,希望佛祖保佑南唐国祚延长,国泰民安。  正是:

        国主不成贤,

        忠良枉哭天。

        空等北伐帅,

        坐待南征年。

        河北烟云涌,

        江南花月甜。

        分久终一统,

        掐指算几天?

        却说林仁肇死后,赵匡胤诏令工部在熏风门外皇城南、汴水滨大兴土木,营建一幢俨若皇家宫苑的花园式府第,赐名“礼贤宅”,虚苑以待。他又特殊关照经办官员,这幢府第规模要超过当朝相府,相当李煜在金陵的宫室,外观既要精美考究,又要雄伟庄严;建筑样式必须充分体现江南园林特色,尤其是后苑,要凿池堆山,修渠引水,筑造亭台水榭,移植奇花异石,再现南国山色空蒙、波光潋滟、小桥流水、曲径回廊的景观,好让李煜赏心悦目,徘徊留连,忘却家山故国。

        礼贤宅竣工之后,赵匡胤遂命从善连续修书,规劝李煜尽早入朝。

        入朝……这是李煜最害怕的字眼。以堂堂国主之躯,入大朝之都,岂有放还之理?我江南的社稷岂不毁于一旦?我李煜的生命岂不就此终结?还有小周后,还有窅娘,还有那么多花容月貌、才华横溢的宫人,又有谁再对她们怜香惜玉?

        李煜是纯粹的文人,文人有文人的懦弱,文人也有文人的倔强。李煜懦弱,他死活不敢与大宋为敌;李煜倔强,他坚决不肯将自己、将宫人、将江南的命运交给别人掌握。所以任赵匡胤有千条妙计,他就是绞尽脑汁拖延“不朝”。

        北宋开宝七年(公元974年),赵匡胤遣使两下江南,以“礼”相邀,敦促李煜前往汴梁观礼。第一次派门使梁迥口传圣谕,谓“天子今冬行柴燎礼,国主宜往助祭。”这里所说的“助祭”,就是要李煜以降王的身份亲赴汴梁,陪同北宋天子去南郊举行祭天大典,并借此机会强迫李煜对天盟誓,滞留京师,永做赵匡胤的不叛之臣。梁迥动身之前,又与随从策划调虎离山之计:假如李煜婉言谢绝,“邀请”不能顺利成行,便乘李煜到渡口登船送行之机,强制载其北渡,挟至汴梁。幸亏南唐君臣对此行动早有耳闻,事先制订了防范措施,梁迥碰壁而归。

        第二次派知制诰李穆为国信使,持诏再赴金陵,特邀李煜“同阅”祭天牺牲。李煜同第一次一样,执意“抱病”,反复强调难以从命,双方谈得很僵。李煜诚惶诚恐以礼相待,李穆却傲慢无礼不可一世。他先是郑重宣读赵匡胤的一道诏令:“朕将以仲冬有事圜丘,思与卿同阅牺牲。卿当着即启程,毋负朕意。”接着便颐指气使地训斥李煜:“古训曰:识时务者为俊杰。依本使之见,国主入朝势在必行,只是时间早晚而已。既然如此,又当宜早不宜迟。不然天子发怒挥师渡江。到那时国主悔之晚矣!”

        李煜虽然不敢发作,却针锋相对地回答:“臣事大朝冀全宗祀,不意圣上如是相逼,今有死而已!”

        作为“天朝”使臣的李穆,对李煜的答话漫不经心,他以目空一切的口吻警告李煜说:“国主入朝与否理当自裁,本使不便多言。不过朝廷兵甲精锐物力雄富,南征北战所向披靡,迄今尚无一国能挡其锋芒。眼下天子正命曹彬挂帅南征,且已在江北精心布阵,战事大有一触即发之势。但愿国主明智,切莫以卵击石,还是权衡轻重及早入朝为好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李煜忍无可忍,用平和的语气坚定地回敬道:“烦请尊使转奏圣上,臣年来体弱多恙不禁风寒,眼下更难于长途跋涉,无力入朝!”至此双方不欢而散,结束了这次剑拔弩张的谈判。

        李穆当即回船,翌晨解缆启航,赶回汴梁复命。赵匡胤听罢李穆面奏这次出使始末,决计出兵南唐,生擒“倔强不朝”的李煜。

        李煜则与臣下发誓:“他日王师见讨,孤当躬擐戎服亲督士卒,背城一战以存社稷。如其不获乃聚宝自焚,终不做他国之鬼!”此话传到汴梁,赵匡胤对左右说:“徒有其口必无其志。渠能如是,孙皓、叔宝不为降虏矣!”

        三年后,一切准备就绪的宋军敲响了灭唐的战鼓。那个起劲说林仁肇坏话的皇甫继勋仍是起劲的卖国,最后被李煜下旨杀死,其尸体被恨他入骨的军士分食。杨行密小舅子朱延寿的孙子朱令赟到底是根红苗正的官三代,战败后投火自尽。这两个死法不一,但终究是自毁长城的帮凶,如此下场,也算是告慰了林仁肇地下的英灵吧。陈乔在国破之际,无力回天的他慨然对李煜道:"我死后,陛下就可以自保无虞了。陛下只要将罪过全归到我身上,就说是我替陛下想出不去朝见的办法就好了。这是目前最好的计策了。如此,也算是报答了先帝的厚恩吧!"说完,跳楼殉国(一说自缢),一缕忠魂去和林仁肇相会于地下了

        欲知后事如何,且看下回分解。


  https://www.xxyanqing.net/book/34383212/56512737.html


 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www.xxyanqing.net 言情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:m2.xxyanqing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