言情小说网 > 大宋小国舅 > 第三百七十九章 后知后觉

第三百七十九章 后知后觉


比如说王时雍和孙傅,这俩家伙就是李邦彦和白时中的党羽。一个吏部尚书,一个兵部尚书。这俩家伙,就是囤积居奇了朱玉平的石炭,现在要债的债主,还在堵着家门口。
李邦彦和白时中也在其中亏了不少,而他们的党羽看到这俩宰相都没有站出来反对。这个时候自己跳出来,这不是找死呢么。
皇帝一怒之下,说不定把自己贬黜京城,那自己的生涯岂不是就这么完犊子了  。
看到百官们没有人站出来反对,这让赵桓多少也是有些意外。
“臣弟以为,万修齐虽说是有些政绩,却不足以为相。”终于,还是有人忍不住站了出来。
康王赵构,谁也没想到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人,会是他。
赵构这个人怎么说呢,此人深受太上皇帝赵佶的喜爱。可平素为人谦虚谨慎,不显山不露水的,在朝中也是为人低调。
唯独与朱玉平,非常不喜欢这个赵构。就连皇帝赵桓,也觉得赵构这个弟弟不错,只是他也不明白,为什么朱玉平会如此反感他。
朱玉平有时候,不免会做出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举动。虽然这个败家子能力出众是不假,但他做出来的那些出格的事情也不少。
比如说,朱玉平无端端没来由的反感秦桧,以至于数次都想弄死秦桧。后来秦桧死翘翘了,这事才算完。
然而康王赵构,毕竟是皇亲国戚。朱玉平虽然不喜欢他,却也动不了他。
赵桓也是微微奇怪:“康王,你说万修齐不配为相?”
万修齐点了点头:“是的官家,臣弟以为万修齐虽说治灾有功,却也不足以胜任。宰执,当心怀天下辅佐帝王。万修齐年纪尚轻,不足为任。”
李邦彦和白时中大为的奇怪,二人一齐看上了赵构。他们也不明白,赵构为何要在这个时候站出来。
赵构,若是没有靖康之难,他依旧如现在这般,做他的太平王爷。朝中的政事,能不插手的最好自己不要插手。
可历史上的赵构,是建立了南宋,成了南宋的皇帝的。早年赵构封蜀国公,历任定武军节度使、检校太尉等职。大观二年正月庚申日,封为广平郡王。宣和三年十二月壬子日,进封为康王。
赵构和秦桧狼狈为奸,二人联手害死了岳飞。
不管是处于何种原因,朱玉平对赵构都是没有半点好感的。
赵构这么一说,竟然还有一个人站了出来,此人竟然万俟卨。
秦桧死了之后,万俟卨在朝中也谨慎小心起来。朱玉平又不怎么关心政事,对于万俟卨也就没怎么放在心上。
谁知此时万俟卨也跟着站了出来:“启奏官家,臣以为康王爷所言极是,臣附议。”
万俟卨和秦桧其实是一丘之貉,朱玉平只恼恨秦桧,殊不知万俟卨更是罪该万死。这个人,极善于钻营。
南宋绍兴十一年7月,万俟卨上奏诬劾岳飞,要求罢去其枢密副使之职,但作用不大。次月,万俟卨又连上四章,极论岳飞之“罪”,主张对岳飞进行严厉惩处。
万俟卨秉承宋高宗和秦桧之意打击主战派,主治岳飞之狱,诬陷岳飞虚报军情及逗留淮西等罪,致使岳飞父子和张宪等被害。
此时的万俟卨竟然和赵构勾结在了一起,二人一唱一和起来。
好在朝中的大多数官员,依旧持有观望的态度。傻子也都看得出来,皇帝是铁了心要重用万修齐。这个时候,你想出来弹劾必然会引起皇帝的反感。
果然,皇帝赵桓摆摆手:“此事不容再议,万修齐的事,朕想的很清楚。”
这一次朝会,皇帝赵桓是以一人之力,勉力任命了万修齐。也是这一次,赵桓的性格多少才有些蜕变。
原来,自己坚持己见的情况下,百官们也是会妥协的。
其实,赵桓一开始想任命万修齐的时候,也是心存顾虑。他怕的,就是百官们的集体反对。所以,才弄了今日朝会。
没想到事情比自己想象中的顺利,除了康王赵构和万俟卨,竟然百官们都选择了沉默。这也就意味着,万修齐这个宰相是板上钉钉的事了。
任命很快下来了,一个皇恩县的知县,摇身一变去了政事堂。原本政事堂里只有李邦彦和白时中主持的政务,改由了万修齐也参与其中。
政事堂起源于唐朝,是一种集体宰相制度,后改称“中书门下”。在明清时期,政事堂的设置规模逐渐扩大,其职能也越来越复杂,成为中国古代政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到了大宋朝,政事堂的职能更为的重要了。
要知道,皇帝赵桓任命万修齐的主要原因,就是为了普及这些新型农作物。这个看似简单的任务,实际上执行起来是非常非常困难的。
别的不说,红薯早就在明中后期就引入了我国。直到满清时期,才慢慢普及开来。
明朝嘉靖十年红薯传入中国。然而,也有学者认为玉米传入中国的时间应该更早一些,可能是葡萄牙人传到中国的。
在《明史》中,有正德十三年佛郎机(明朝人对葡萄牙和西班牙人的统称)遣使臣进贡的记载,而玉米的发音在葡萄牙语中与麦子接近,因此有人推测玉米是那时由葡萄牙人传入的。
玉米传入中国后,其种植的地区最初只限于中国的西南地区。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玉米逐渐传播至黄河流域和其他地区。
在清代,玉米的种植范围进一步扩大,特别是在山地丘陵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得到了广泛的种植。清代玉米的集中产区包括中部的陕鄂川湘桂山区、西南的黔滇山区、东南的皖浙赣部分山区,以及华北和东北的部分地区。
为什么这些高产的农作物,需要近百年的历史才会普及。只因为,封建时代的朝廷,对此都是后知后觉的,没有朝廷的大力推广,仅限于民间的缓慢普及,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。而且,百姓们对于耕种又是非常保守的。


  https://www.xxyanqing.net/book/14048025/61625986.html


 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www.xxyanqing.net 言情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:m2.xxyanqing.net